当孩子心爱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却只是默默站在一旁,既不哭闹也不夺回,许多家长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 “胆小”。然而,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教师们通过长期观察与教育实践发现,这种看似 “胆小” 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的社交认知问题。
在星贝育园的活动区域,教师们常常留意到,部分自闭症儿童面对玩具被抢时,会表现出异常的平静。与普通孩子可能立刻产生的愤怒、委屈情绪不同,这些孩子似乎对玩具被抢这一事件 “无动于衷”。起初,外界容易将这种行为归结为性格懦弱,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的教育团队发现,这与自闭症儿童独特的社交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自闭症儿童在理解他人行为意图和情绪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困难。当玩具被抢时,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对方的行为是 “抢夺”,甚至难以理解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对于他们来说,他人的行为如同难以解读的 “密码”,无法与正常的社交情境建立联系。此外,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上的缺陷,也使得他们即便意识到玩具被抢,也难以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提出抗议。
星贝育园的教师们深知,简单地给孩子贴上 “胆小” 的标签,无助于解决问题。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提升社交认知能力,学校制定了系统的干预方案。教师们会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重现玩具被抢的场景,用直观的语言和动作,向孩子解释这一行为背后的含义,引导他们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权益。例如,教师会扮演 “抢玩具者”,在模拟过程中,详细说明 “抢玩具是不对的”“你可以说‘这是我的,还给我’”,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应对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星贝育园的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和小组活动,鼓励孩子用简单的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当孩子成功表达出对玩具被抢的不满时,教师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合作游戏,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习分享与轮流,理解社交中的规则和界限,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社交认知水平。
孩子被抢玩具不反抗,不是简单的 “胆小” 问题,而是自闭症带来的社交认知挑战。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用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持续的耐心引导,帮助这些孩子拨开社交迷雾,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护自己、表达自我,为他们融入社会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