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说 “你这小懒虫,该起床了”,普通孩子可能笑着回应,而有些孩子却突然哭闹,认为自己被贴上 “虫子” 的标签。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老师们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场景 —— 这些总爱 “较真” 的孩子,并非故意顶撞,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常人有着本质差异。
走进星贝育园的课堂,能直观感受到自闭症孩子对语言理解的独特性。当老师说 “今天的太阳像火球”,许多孩子会困惑地盯着窗外,试图寻找真实的火球;同伴开玩笑说 “你的鞋子会飞”,他们可能焦急地检查鞋带,担心鞋子真的会脱离双脚。这种对语言的 “字面化” 理解,源于自闭症导致的社交沟通障碍。他们的大脑难以处理隐喻、双关语等抽象语言,只能按照词语最直接的含义进行解读,从而出现种种在旁人看来 “较真” 的反应。
星贝育园的教师团队深知,改变需要循序渐进。课堂上,老师们将复杂的语言拆解成具体的画面与场景。例如在讲解 “心里像揣了只兔子” 时,会配合动画演示心跳状态加速的,用直观的视觉信息辅助孩子理解抽象表达。为了帮助孩子区分玩笑与事实,老师们设计了 “真假话判断” 游戏:通过卡片展示不同语句,引导孩子观察说话者的表情、语气,逐步建立对语言情境的感知能力。
在学校的生活区,同样处处渗透着对语言理解的引导。当老师与孩子交流时,会刻意放慢语速、简化措辞,避免使用模糊或隐喻性的表达。比如不说 “把东西放好”,而是具体描述 “把水杯放在第二层架子上”。这种精确的语言指令,让孩子在熟悉的日常场景中积累语言理解经验,减少因误解产生的焦虑。
家长赵先生曾因孩子的 “较真” 倍感困扰。一次家庭聚会中,亲戚开玩笑说 “你吃饭太慢,蜗牛都比你快”,孩子当场摔了碗筷,场面一度尴尬。来到星贝育园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改变了沟通方式:用绘本故事《不一样的说话方式》引导孩子理解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用简单的比喻做示范。“现在我会说‘你跑步像小鹿一样快’,再配合奔跑的动作,孩子不仅能理解,还会开心地模仿。” 赵先生感慨道。
在星贝育园,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像拼图,需要耐心拼凑每一块碎片。对于那些总爱 “较真” 的孩子,老师们用专业与智慧,帮助他们突破语言理解的壁垒。当我们真正理解这些特殊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那些曾被误解为 “固执” 的反应,不过是他们努力理解世界的笨拙尝试。而在包容与科学引导下,每个孩子都能逐渐读懂语言背后的丰富含义,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