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闷热的夏日里,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自由活动。穿白色 T 恤的男孩却始终缩在角落,盯着地面的蚂蚁来回爬行,对周围小伙伴的嬉闹充耳不闻。他就像被隔绝在透明玻璃罩里,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无法融入其中。
这个男孩刚入学时,根本不看别人的眼睛,别人和他说话,他要么不回应,要么突然尖叫。老师尝试了很多办法,发现他对旋转的物体特别感兴趣。于是,学校特意在教室里放了几个不同大小的陀螺,每次老师玩陀螺时,男孩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过来。慢慢地,老师开始用陀螺作为 “桥梁”,引导他和别人互动。
“你看,这个陀螺转得真快!” 老师一边说,一边把陀螺递给男孩。一开始,男孩只是机械地接过陀螺,自己玩起来。但老师没有放弃,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他玩,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慢慢引导他注意别人的存在。
学校的走廊里,贴着各种表情卡片,有微笑、难过、生气的脸,旁边还配着简单的文字说明。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看这些卡片,教他们认识不同的情绪。对于这个男孩,老师发现直接教他认识情绪很难,就换了个方式。每当老师和他玩陀螺时,会夸张地做出开心的表情,说:“我好开心呀!” 时间久了,男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情绪,偶尔也会嘴角上扬,露出淡淡的笑容。
为了帮助男孩学会和其他孩子互动,学校调整了座位安排,让性格温和、愿意主动交流的孩子坐在他旁边。刚开始,他还是自顾自地玩,对身边的同学不理不睬。但同桌的小女孩很有耐心,每天都会跟他打招呼,把自己的橡皮、铅笔拿给他看。有一次,小女孩带来一个新陀螺,在他面前旋转起来,男孩终于抬起头,和小女孩对视了一眼。
这一眼,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他们进一步设计了 “轮流玩陀螺” 的游戏,男孩慢慢明白了 “等待” 和 “分享” 的概念。虽然他还是很少说话,但会用手势示意别人,轮到对方玩了。
在宿舍里,老师们也创造了很多互动机会。每天晚上睡前,大家会围坐在一起,轮流说一件当天开心的事。男孩一开始只是听着,后来有一天,他突然举起自己的陀螺,小声说了句:“转得快。” 这简短的三个字,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兴奋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在操场上,他不再总是独自待着,偶尔会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跑;在课堂上,也会主动把文具递给旁边的同学。虽然他的社交方式依然简单、笨拙,但他已经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孤独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对话。
星贝育园就像一个充满爱的港湾,这里的老师们用无数个耐心的瞬间,为这些有着社交互动难题的孩子,搭建起通往外界的桥梁,让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交流方式,感受与人相处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