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常里,隐藏着诸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理解上的难题。其中,对双关语和讽刺的理解障碍,成为了横亘在他们与正常沟通交流间的一道鸿沟,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们的社交互动和日常生活体验。
双关语与讽刺:正常交流中的 “隐形门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使用双关语和讽刺来丰富语言表达,增添交流的趣味性和深度。然而,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这些原本轻松的交流方式却成为难以跨越的障碍。在星贝育园的课堂互动中,老师有时会使用一些具有双关含义的句子来活跃气氛,比如在讲到动物尾巴时,说 “小兔子尾巴长不了”。正常孩子能迅速领会其中的诙谐,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或是报以会心一笑,或是积极参与讨论。但孤独症儿童往往一脸茫然,他们仅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无法体会到背后隐藏的另一层含义,更难以做出合适的回应。
讽刺话语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理解难度更大。当老师半开玩笑地对磨蹭的孩子说 “你可真是个慢性子,时间都被你磨没啦”,正常孩子能听出话语中的调侃意味,有的会不好意思地加快速度。但孤独症儿童却可能将其当作严肃的批评,进而产生困惑、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他们难以继续正常参与活动。
理解障碍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
这种对双关语和讽刺的理解障碍,严重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互动。在星贝育园的课间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各种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但孤独症儿童由于无法理解这些话语,很难融入同伴的交流圈子,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愈发孤立,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社交障碍。不仅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常常包含双关语和讽刺手法,这使得孤独症儿童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困难重重,阻碍了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
星贝育园的应对之策
面对这一难题,广州星贝育园的老师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师们在与孤独症儿童交流时,尽量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避免使用双关语和讽刺,确保孩子能够准确理解话语的含义。当必须使用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表达方式时,老师会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其中的多重意思,帮助他们逐步理解。此外,老师们还会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在实际场景中感受双关语和讽刺的运用,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对双关语和讽刺的理解障碍,是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理解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通过专业的教学方法,帮助孤独症儿童跨越这一障碍,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