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干预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但近年来,过度干预的现象逐渐引发关注,其是否在剥夺自闭症儿童的主体性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虽存在社交障碍、语言迟缓等问题,但他们同样具有独特的主体性。主体性意味着他们有自己感知世界、理解事物的方式,有内在的需求、兴趣和情感表达。例如,有的自闭症儿童对特定的颜色、形状或声音有着强烈的偏好,这种偏好反映出他们独特的主观体验,是其主体性的体现。
然而,过度干预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育者和家长急于看到孩子 “正常化” 的进展,在干预过程中采用大量密集、机械的训练方法。比如,不断重复指令让孩子模仿动作或语言,却不考虑孩子当下的兴趣和意愿。这种方式看似在短期内提高了孩子某些技能的表现,却可能压抑了他们的主体性。孩子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而非出于自身内在的动力,长期下来,他们可能逐渐失去对自我探索和表达的热情。
星贝育园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念,其建议对于避免过度干预、尊重儿童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星贝育园强调观察与了解。在进行任何干预之前,教师会花大量时间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模式、兴趣点和独特的沟通方式。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孩子的优势领域,比如有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园所就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相关的活动,既促进孩子技能的发展,又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主体性。
其次,星贝育园倡导个性化干预。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专属的干预计划,而非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例如,对于社交恐惧较为严重的孩子,不会强行将其置于大型社交场合,而是从一对一的互动开始,逐步引导孩子适应社交环境,让孩子在自己舒适的节奏中成长,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
再者,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在课程和活动设置中,提供多种选择,让自闭症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挑选。这一过程中,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愿被尊重,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手工活动中,准备多种材料和主题,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制作什么,如何制作,在这个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释放。
家长和教育者应认识到,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是实现有效干预的基础。过度干预可能会在短期内看到一些表面的进步,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主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借鉴星贝育园的经验,以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干预,让自闭症儿童在被尊重、被理解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展现出独特的主体性。